随着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陆续下调存款利率,利率正式进入“1”时代。8月以来,债市动荡备受投资者关注。在这种背景下,投资者心态和金融机构应对策略如何转变?
在“2024资产管理年会”上,多位业内人士指出,从资金端来看,投资者风险偏好较低,全球多元配置需求上升。这要求金融机构提升投研能力,做好大类资产配置。
大额存单下架、存款利率再度下调,引发了“存款搬家”现象。数据显示,7月银行理财规模大幅增长,理财规模较6月末增加1.43万亿元。
交通银行私人银行部总经理金旗表示,国内财富管理市场呈现四大特征:
- 投资者风险偏好较低,倾向于更多储蓄,反映出储蓄意愿强、风险偏好低。
- 无风险利率明显下行,带动固收资产和产品的回报率走低,理财产品平均业绩比较基准下降。
- 居民存款流向银行理财、公募债基,债牛行情吸引资金流入相关产品。
- 居民的全球多元配置需求上升,有助于降低地域风险,分散不同资产组合。
上海交通大学中国金融研究院联合蚂蚁集团研究院发布的报告显示,2023年居民期望收益降低,理财产品配置偏好更加保守,权益类配置降低、固收类增加,体现出避险特征。
业内人士认为,面对市场变化,践行投研驱动下的资产配置是财富管理机构的应对之道,有助于降低组合波动风险。
金旗表示,自资管新规实施以来,国内资本市场已回归“不可能三角”(指不损失本金、获得超额收益和保证自由赎回三者不可兼得)。随着无风险利率持续下降,存款吸引力减弱,信托、理财等产品的收益率下降,波动加剧。传统的单一固定收益投资早已无法适应当前市场。
对于财富管理机构来说,结合前瞻性的投研视角,引导客户分散配置低相关性资产,能有效降低组合波动风险,让客户的投资理财更容易坚持。在资产配置组合中,不同资产具有不同的功能定位,例如权益资产是个人投资者分享经济增长红利的利器,固定收益资产是长期收益稳健增长的“稳定器”,而黄金则可对冲极端风险事件,提升组合的风险调整后收益。
浦银安盛基金首席指数量化官楚天舒认为:“在低利率环境趋势下,资产配置肯定要配置固定收益类产品。需要注意的是,随着利率降低,银行收益也会降低。总体来看,投资者风险偏好较低,金融机构如果考虑当下投资者的情绪和风险偏好,那么资产配置的主要方向是固定收益类产品。作为专业的投资机构,金融机构应考虑投资者的长期利益,可先从区域角度考虑全球资产配置,从风险偏好考虑股债配置,然后再考虑权益不同行业之间的轮动配置。”
对于投资者来说,华宝证券分析指出,随着存款利率不断下降,原先居民熟悉的、无风险的高息储蓄、大额存单等投资方式可能越来越少,且收益不断降低。居民希望财富增长跑赢通胀的需求不会减少。在低利率环境下,投资者需要合理分配资金,在留存一定现金储备之外,根据自己的需求在低风险收益稳定的债权类资产和高风险高收益的权益类资产等大类资产间进行配置,实现均衡投资。
暂无评论,16人围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