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明这位手艺人的作品,让外国友人都赞不绝口

小王
预计阅读时长 6 分钟
位置: 首页 行业资讯 正文

盘扣是中国特有的工艺饰品,在中国传统的旗袍、马褂上,盘扣被用来固定衣襟,同时也是服装装饰的点睛之笔。在崇明,有一位名叫袁爱华的“60后”匠人,对盘扣制作情有独钟,她通过自己的努力,让盘扣这个非遗技艺走进更多人的生活。

袁爱华

拉着“百宝箱”开讲

中午,袁爱华和往常一样,拉着她的“百宝箱”来到位于新海镇的袁爱华盘扣工作室,开始了一下午的盘扣技艺展示活动。所谓的“百宝箱”其实是一个拉杆箱,里面装有针线、投影仪、布条等工具。“这些都是我上课的‘家当’,我出去上课,通常都会带上它们,拉个箱子,方便携带,以备不时之需。”袁爱华是崇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盘扣制作代表性传承人,她的梦想是将盘扣技艺传授给更多人,让它源源不断地传承下去。

袁爱华的百宝箱

袁爱华盘扣工作室正在开展盘扣技艺展示活动

袁爱华盘扣工作室便是她传授盘扣技艺的平台之一。团队学员中,有退休阿婆,也有二三十岁的年轻人,有学了七年的老朋友,也有学了两年的盘扣新人,如今制作盘扣成为他们空闲时共同的爱好。“一开始看袁老师做这些盘扣小饰品,感觉特别讨人喜欢,就决定向她拜师学艺。”一位学员表示。

赋予盘扣新的生命力

“衣袖盘扣花,心有千千结。”盘扣从中国古老的“结”发展而来,其作为女红的一项重要手艺,曾在民间广泛流传。袁爱华自幼受外婆和母亲影响,年少时便会一些传统的盘扣技艺。她与盘扣的“缘分”始于童年,延于青年。2009年,袁爱华调入社区学校,不少社区学员对制作旗袍等传统服饰很感兴趣,做旗袍就得做盘扣,当时学校没人会,她脱口而出,“我会啊”。令人没想到的是,袁爱华不仅会,还很擅长。

在制作盘扣的过程中,袁爱华发现,盘扣除了可以在服饰上体现,还可以做成手链、胸针等饰品,将盘扣的应用场景进一步拓宽。“希望能让这个传统手工艺焕发‘新生命’。”袁爱华说,对如今不少年轻人来说,盘扣是个既熟悉又陌生的东西,作为一名非遗传承人,把老祖宗留下的手艺发扬光大,让更多的人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一直是她思考并践行的事。

走进袁爱华盘扣工作室,各式各样的盘扣随处可见。经过设计赋能,它们不再依附于旗袍,而是有了独立、多样的形态——不论是盘扣手链、盘扣胸针等饰品,还是装饰画等工艺品,都因盘扣的存在独具韵味。

让外国友人赞不绝口

盘扣看似轻巧,却要经过多道工序才能制作完成。在袁爱华眼里,手工艺品的魅力正在于匠人之心、指尖之力、文化之美,“就是喜欢,喜欢自己做,也喜欢教别人做,有一种成就感。有时候半夜有灵感,也要起床画下草稿,生怕自己起床后忘记。”

如今,袁爱华用精湛的技艺,阐释着传统盘扣与现代审美结合的更多可能性,所制作的盘扣作品造型逼真、魅力十足,受到海内外朋友的喜爱。今年9月,袁爱华制作的盘扣作品,在市区一国际社区进行展出。现场,来自瑞士、土耳其等国的国际友人都被吸引过来,忍不住连连点赞。“中国的盘扣真的太美了!”一位来自欧洲的女孩对一款盘扣手链爱不释手,“我以前只是在电影里看到过上海女孩们穿着旗袍,没想到今天能够把这么精美的盘扣带回家!”

崇明这位手艺人的作品,让外国友人都赞不绝口

“非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外国朋友对非遗盘扣很感兴趣,这就是传统文化的魅力。我希望能做出更好的产品,赋予它们更深的文化底蕴,让传统手工艺以更为鲜活年轻的姿态走向更广阔的世界。”袁爱华动情地说。

在推出新作品的同时,袁爱华也在为盘扣作品品牌化、产业化探寻出路,希望能进一步提高崇明盘扣产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让盘扣焕发出新的光彩。

记者:季佳倩;部分摄影:黄郁倩(实习)

编辑:朱怡婷

责编:李琳、顾佳丽

崇明这位手艺人的作品,让外国友人都赞不绝口

特别声明:本文经上观新闻客户端的“上观号”入驻单位授权发布,仅代表该入驻单位观点,“上观新闻”仅为信息发布平台,如您认为发布内容侵犯您的相关权益,请联系删除!

-- 展开阅读全文 --
头像
何玉龙,抓获归案!
« 上一篇 10-04
兰州楼宇防盗门排行(兰州防盗门批发市场在哪里)
下一篇 » 10-04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12人围观

最近发表

动态快讯

标签列表

目录[+]